(ShutterStock)

在市场对关税协议议论纷纷之际,美元兑新臺币匯率上週五在两个交易日内大跌9.2%。臺湾央行闻风不动惹来了市场进一步的猜测,即新臺币的急剧升值可能是作為幕后谈判一部分而採取的先发制人对等措施。由此推论,市场担心其他亚洲货币可能会面临类似的升值压力。我们应否通过亚洲货币来表达对美元中期走软的预期?

儘管投资人傾向於對亞洲貨幣一概而論,但我們建議不要這樣做,因為大多數其他亞洲貨幣的基本面各不相同。這應會成為亞洲貨幣抵禦傳染效應的屏障,投资人在為美元中期走軟佈局時應對外匯和股票進行精選。

新臺币对美元疲态尤其脆弱。 首先,近年來,新臺幣一直是套利交易策略中特別受歡迎的區域性融資貨幣,而這些頭寸的急劇平倉將導致市場回補新臺幣。另一個使新臺幣特別容易受到美元走軟預期影響的因素是淨國際投资頭寸(NIIP),持有外國資產較多的經濟體可能會更傾向於對沖其外匯敞口。臺灣的淨國際投资頭寸(佔GDP的218%)居高不下,其次是新加坡(150%)和韓國(63%)。亞洲其他國家的淨國際投资頭寸相對溫和,印度、菲律賓和印尼甚至為負值,分別在-9%、-14%和-18%。因此,對新臺幣、新加坡元和韓元投资人來說,對沖海外美元資產的壓力似乎最為強烈。

传染风险较低,但韩元受影响程度最大。 市场目前聚焦於贸易紧张局势可能缓和,為美元创造了短期反弹空间。在这种环境下,亚洲货币潜在升值压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私人和公共部门持有的外匯存款数量。撇开香港和新加坡这两个金融中心,以及印尼和菲律宾(由於两国為发展中国家,外匯存款往往较高),臺湾和马来西亚是主要的担忧。

另一個關鍵指標是實際有效匯率(REER),提供了一個觀察貨幣估值的視窗。處於低迷水準的貨幣可能會吸引投资人的買入興趣,以應對來自美國的潛在壓力。在這方面,過去3-4年人民幣和韓元的REER大幅下跌可能會使這兩種貨幣日益受到美國審查,尤其是這兩種貨幣也在美國的匯率操縱觀察名單上。儘管印度盧比和菲律賓比索的REER也處於多年低點,但我們認為其受到美國施壓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仍应逢高卖出美元。 美元兌新臺幣急跌凸顯了管理美元持倉的重要性。儘管美元短期內可能保持韌性,但我們預計未來幾個月美國經濟數據將走軟,這應會為美聯準會在2025年下半年放鬆政策鋪平道路。這可能會為外匯儲備中期去美元化過程增添複雜性,因為市場對美國政策制定的信心正在減弱。我們重申,投资人應利用美元短期反彈之機來對沖美元敞口或分散投资於其他主要貨幣,如澳 元 、歐 元 、英鎊和日 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