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terStock)

美銀的調查顯示,今年 4 月至 7 月期間,科技板塊的配置出現了自 2009 年 3 月以來的最大三個月增幅,目前凈 14% 基金經理人超配科技股,明顯高於上個月的淨 1% 低配。 科技股權重較高的納斯達克指數從 4 月低點大漲逾 35% ,並在週四創下新高。 英偉達成為首家市值達到 4 萬億美元的公司,並獲得美國政府批准重新向中國出售此前被禁止輸華的晶片。

這一反彈反映出市場對大型科技巨頭將繼續實現強勁盈利增長的樂觀情緒日益高漲,儘管對關稅和監管風險的擔憂揮之不去。 在最早出爐的財報結果中,台灣半導體代工廠台積電公佈了創紀錄的季度利潤,盈利和業績指引均超出市場預期。 半導體設備製造商阿斯麥(ASML)股價週三下跌 10% ,因其第三季度業績指引令市場失望,且 2026 年的增長前景面臨新的不確定性。

在第二季度财报密集发佈前,我们有以下几点观察:

“科技七巨頭”(Magnificent 7)的業績可能顯示出正常化跡象。 過去兩年"科技七巨頭"的快速增長是驅動標普 500 指數每股收益增長的主要力量。 這些超大型公司第二季度的盈利增長應保持在 20% 左右的強勁水準,但低於前四個季度每季接近 30% 的增長率。 總體而言,我們認為,在企業持續部署和採用人工智能(AI)的支援下,這些公司的盈利有望保持穩健。 台積電最新的業績指引也利好行業增長前景,並指向正常化趨勢。

除了估值扩张以外,还需见到稳健盈利以推动下一轮涨势。 最近大型科技股和AI股票的反彈主要是由市盈率估值擴張推動。 雖然AI結構性前景看好,但我們更希望見到進一步漲勢建基於每股收益上修,而不僅僅是估值擴張。 該行業的可持續增長最終將取決於盈利能力和運營表現的不斷改善。

半导体设备增长前景南辕北辙,导致出现分化。 生成式AI驅動的產能投资應惠及半導體設備行業,包括邏輯和記憶體領域,但我們認為這些利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實現。 短期內,鑒於圍繞消費半導體復甦、中國新產能以及 2026 年整體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我們對該子行業保持防禦性立場。 增長分化已經顯而易見:AI半導體的營收以晶元和代工廠劃分分別增長 60-70% 和 25-30% ,但在設備層面僅增長 5-10% 。 由於能見度較低且關稅風險有所加劇,我們建議投资者只關注最優質的半導體設備公司。

因此,我們預計本財報季科技股的盈利增長穩健和業績指引令人鼓舞,並認為AI結構性前景看好且繼續帶來機會。 然而,未來幾周意外的盈利結果也可能在塑造短期投资情緒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尤其是在估值較高的情況下。 我們認為,強勁的AI資本支出趨勢和有利的貨幣動態將繼續支撐長期投资機會,並預計 2025 年全球科技股盈利增長將達到12% 。 我們建議投资者關注這些長期基本面因素,並在半導體、軟體和互聯網平臺等板塊分散投资,而不是將風險集中在任何一個細分領域或個股上。